商业百科
商业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产品    藏品   

阴沉木

编辑

阴沉木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植物界的“木乃伊”。它是天然形成的绿色环保、密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能稳定且耐腐性极强的木材,其特有的材性为任何人工合成所不及。

主要形成

阴沉木阴沉木
形成阴沉木的树种多数具有或淡或浓的芳香气味(如楠木、红春、樟木、柏木等),但也有部分不具芳香味甚至散发臭味的(前者如青树,后者如麻柳、皂角等)。因此,是否具有芳香味,并不能作为鉴别古沉木的标准。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所有树种只要形成古沉木,焚烧后都有一种奇异的香味,这一点非常重要。

价值鉴定

        关于阴沉木的鉴定问题,国家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但许多收藏爱好者却探索总结出了不少简便易行的经验,有的朋友还将自己的经验编成口诀挂在网上供同行参考。这种做法和精神是十分值得尊敬和赞誉的(与收藏届有些自私、保守、虚伪、诡诈之人相比显得很高尚)。虽然,这些经验和口诀略显粗疏而有待完善,但在目前绝数人不具备碳14鉴定条件的情况下,是十分有效的。现转录如下:

       “身如炭黑,颜色有殊,遇水黑亮,涂油色驻,烧灰为黄,异于普木;轻重有异,能沉能浮,香味有否,皆有存数,树种有别,气味可无。千年碳化为阴沉,长年水下水沉木,皆是良材好树木,多年岁月灵性足;余下棺材板子叫阴木”。

        这个小口诀分别从形、色、味等方面较为全面的概括了阴沉木的基本特征,比较全面。美中不足的是口诀较长,缀语太多,背诵起来不够方便。另外,对阴沉木的某些最本质的特点(如硬度)也强调得不够突出。还有,就是部分阴沉木虽无香味,但所有阴沉木燃烧后的烟都有一种异香。鉴于此,本人谨作如下补充和更改:形体似乌龙,古朴而沧桑。表面酷似碳,内部棕绿黄。入水色变黑,出水还原样。  烧灰黄金色,烟味有异香。湿时脆又软,阴干硬如钢。沉浮分树种,敲打皆铿锵。

        这个口诀虽然只有六句话,相对简练了些,但若将其作为鉴定阴沉木的标准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建议大家不必死记硬背,而只能将其作为提示和参考。实践中,大家必须根据口诀的提示,抓准要点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综合观察,才可能去伪存真,进而得出科学、准确的鉴定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外形。从树形上看,由于古代生态环境良好,体形巨大的树木较多。相应地,发掘出的阴沉木树体粗大的也占多数(近期从南阳唐河古河道中挖出的两根阴沉木直径均超过两米,长度达25米)。同时,阴沉木大多呈现古朴沧桑的外形。由于古树深埋地下千年之久,树体内的脂肪、糖类等成分被溶解清除,部分树体腐蚀剥落,加上泥沙挤压、水流冲刷等原因,使树体空洞连环、沟壑纵横、突凹不平,从而显现出古朴沧桑、峥嵘、怪异的不凡外观。再者是古木表面有粗糙光滑之分。一般说来,从湖底、古河道、冲积平原中发掘出的阴沉木,因其处于静止深埋状态而使古树表皮保存完好,还阳(阴干或晒干)后表皮呈粗糙状(有些还带有完整的树皮);从江河中打捞出的阴沉木,则由于被水流长距离冲运和千百年冲刷,古树表面的碳化及腐朽层被冲掉而呈现出细匀光滑的外观。

     第二,观察颜色。从颜色上鉴别阴沉木,在不具备碳衰变检测条件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表面颜色。从已发掘出的古树表面看,其颜色大致有乌黑色、褐色、灰褐色、红褐色、暗红色、棕红色、灰白色等多种。一般说来,凡表面乌黑,还阳阴干后通体(或部分)密布龟裂状碳块者(经日光暴晒的呈现炸裂后的条沟状)即可断定为阴沉木。年限问题,则必须进行碳14鉴定后才能确定。表面颜色呈其它各色者,则各当别论,鉴别的难点也正在此。因为在上述表面颜色的树木中,既包含了达到级别的阴沉木,也包含了现代百年甚至更短时间才掩埋于河沙中的水沁木(包括朽木)。对待这类表面颜色的发掘物,必须结合其它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如入水、出水的颜色变化、燃烧后是否呈金黄色,以及硬密度高低和敲击声是否铿锵清脆等。

       第三,分辨烟味。形成阴沉木的树种多数具有或淡或浓的芳香气味(如楠木、红春、樟木、柏木等)。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哪种芳香类树木的阴沉木,均因深埋地下千万年,树体内的脂肪等有机成分被分解清除,而使原有的芳香味十分轻淡,多数甚至不再有香味;刚出土的阴沉木3-5公分的表层,只能闻到泥沙的土腥味和污泥的臭味。因此,是否具有芳香味,并不能作为鉴别阴沉木的标准。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凡阴沉木,焚烧后都有一种奇异的香味,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测试硬度。凡阴沉木,出水(土)阴干后都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密度(刀斧不入)。鉴别的难度在还阳、阴干之前。对处在这个阶段的出土古木进行鉴别存在一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无论碳化程度如何,刚出水(土)时表层颜色大多灰败模糊,加上表面污物尚未清理干净而难视“庐山真面目”。

      二是,不同树种出水(土)初期软硬差异极大。黄花梨、檀木、柏木、青冈等出水时除去表层很薄的碳化部分,便显现出强硬的木质(吊装数吨重的大树钢丝绳只能陷入很浅部分);而楠木、麻柳等软木类,特别是发掘前处在湖底等静止状态的这类阴沉木,表面都有较厚的腐朽绵软层(有的达10公分厚,这类阴沉木阴干后虽然表层部分也变得坚硬,但这部分木料因中间密布小孔而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如此,在收集这类阴沉木时,既容易将其当作朽木扔掉而铸成大错,又容易将朽木视作宝贝而贻笑大方(区分方法是:将古木挖掘、打捞出土后,用螺丝刀深插树体,看是否能探及坚硬木质)。

     三是,掩埋年代较短、埋藏深度及遮光度不够而被氧化的朽木与埋藏时间过长而过度碳化的阴沉木难以区别(阴干前同样绵软,阴干后同样易碎,前者除了当作柴烧别无它用,后者则可作为标本保存)。鉴于上述情况,在挖掘阴沉木时应注意利用以下方法尽情鉴别:一是,凡出水(土)后一触即碎,或能用铁锹成块挖掉(切断)、搬动时容易折断的,便是朽木或碳化过度没有利用价值的古木。二是,树皮完整,可成条揭掉、颜色浅淡灰败,残破部分成大片丝缕状的一定是掩埋时间较短的现代树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