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百科
商业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人物    文化    艺术   

杨牧

编辑

杨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为王靖献,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市。2020年3月13日下午,台湾诗人杨牧在台北市国泰医院去世,享年80岁。

目录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

杨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为王靖献,

台湾作家杨牧台湾作家杨牧
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市。彼时台湾尚处于日本管制下,童年时代的杨牧也只认识台语、日语和部分阿美语。1946年,六岁的杨牧成为进入花莲市国民明义学校,开始学习国语,并接触了《血滴子》等汉语作品。高中时期,以“叶珊”为笔名,向诗歌杂志投稿。1972年,将笔名从“叶珊”改为“杨牧”,由此也标志着他诗歌风格的转变。

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1946年,六岁的杨牧就读莲花市明义国民学校,为台湾光复后第一届国民学生,开始学习国语,在此之前仅读台湾方言、日语及少阿美语。1951年开始接触《血滴子》、《卧虎藏龙》等通俗小说。1952年小学毕业,就读花莲中学初级部,同届同学有王祯和,并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1955年初中毕业,就读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从事翻译小说,同时参与刊物编辑。此时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诗刊投稿。

1959年四月《创世纪》改版,首次列名为编辑委员。同年九月进入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后来因兴趣不合,转读外文系。此时的杨牧,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等。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画」诗创作班,并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爱荷华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有著比浪漫诗人更多的关注。叶慈中年之后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开系的探讨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了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

接着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而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这使得杨牧感受到美国身为高度文明国家,却同时也投入血腥战争的矛盾。1972年后更改笔名 为「杨牧」。在改换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及批判社会。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1984年之《交流道》即随笔式地纪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在一九七七年《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编者引介杨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学界对诗人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

2020年3月13日下午,台湾诗人杨牧在台北市国泰医院去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编辑本段

所获荣誉

诗宗奖(1971)

时报文学奖(1979、1987)

吴三连文学奖(1990)

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1996-2001)

国家文艺奖(2000)

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07)

纽曼华语文学奖(2013)

个人作品

《水之湄》(台北:蓝星诗社,1960)

《花季》(台北:蓝星诗社,1963)

《灯船》(台北:文星书店,1966)

《非渡集》(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再版(台北:晨钟出版社,1972)[6][7]

《传说》(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以上为叶珊时期所著之诗集)

《瓶中稿》(台北:志文,1975)

《北斗行》(台北:洪范书店,1978)

《杨牧诗集Ⅰ》(台北:洪范,1978)[8]

《禁忌的游戏》(台北:洪范,1980)

《海岸七叠》(台北:洪范,1980)

《有人》(台北:洪范,1986)

《完整的寓言》(台北:洪范,1991)

《杨牧诗集Ⅱ》(台北:洪范,1995)[9]

《时光命题》(台北:洪范,1997)

《涉事》(台北:洪范,2001)

Susanne Hornfeck、汪珏译,中、德文对照,《和棋》(Patt beim Go,台北:洪范,2002)

《介壳虫》(台北:洪范,2006)

《杨牧诗集Ⅲ》(台北:洪范,2010)[10]

马悦然译,中文、瑞典文对照,《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台北:洪范,2011)

《吴凤》(台北:洪范,1979)

《叶珊散文集》(台北:文星,1966);再版(台北:洪范,1977)

《杨牧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年轮》(台北:四季出版社,1976);再版(台北:洪范,1982)

《柏克莱精神》(台北:洪范,1977)

《搜索者》(台北:洪范,1982)

《交流道》(台北:洪范,1985)

《飞过火山》(台北:洪范,1987)

《山风海雨》(台北:洪范,1987)

《一首诗的完成》(台北:洪范,1989)

《方向归零》(台北:洪范,1991)

《疑神》(台北:洪范,1993)

《星图》(台北:洪范,1995)

《亭午之鹰》(台北:洪范,1996)

《下一次假如你去旧金山》(台北:洪范,1996)[11]

《昔我往矣》(台北:洪范,1997)

《奇莱前书》(台北:洪范,2003)[12]

《人文踪迹》(台北:洪范,2005)

《掠影急流》(台北:洪范,2005)

《奇莱後书》(台北:洪范,2009)

《传统的与现代的》(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再版(台北:洪范,1979)

《文学知识》(台北:洪范,1979)

《文学的源流》(台北:洪范,1984)

《陆机文赋校释》(台北:洪范,1985)

《隐喻与实现》(台北:洪范,2001)

《失去的乐土》(台北:洪范,2002)

《叶慈诗选》(台北:洪范,1997)

《英诗汉译集》(台北:洪范,2007)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