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步行街
编辑中央大街是东北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哈尔滨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
发展历史编辑本段
1896—1898诞生
1896年6月3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大地上延伸……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哈尔滨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的码头。这里原是900年前女真人完颜氏家族崛起之地。中东铁路铺设,铁路工程局所需的筑路机械和材料,从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和伊曼起程,上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运抵哈尔滨。中央大街北头防洪纪念塔以西,便是当年的卸货场地。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了一条泥泞的土道,形成了一条街。这街就是后来的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更名前被称为中国大街)。
1899—1901成长
中东铁路工程的加速,聚集此地的劳工日益增多,中东铁路工程局将靠近码头的荒地划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居民和劳工,沿路两侧筑屋安家,并命名为“中国大街”,其寓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到了1900年“中国大街”已具雏形。
1902—1924繁荣
1902年开始,这里大兴土木,街两侧遍布建筑工地。一时间洋人商贾云集,洋行店铺,重楼叠宇,路标、牌匾多用俄文,他们所经营的也尽是洋货。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哈尔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很多,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有名声。在这条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
1925—1930回归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
1931—1944屈辱
“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被日本侵略。1932年,这里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溃决了,洪水冲进街市。《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
冰雕艺术,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
1945—1957曙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就是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举行。 中央大街面包石上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队伍;走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士兵;走过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开垦北大荒的战士;扭过庆祝公私合营的秧歌……1957年哈尔滨又一次发生了洪水,水位高出历史最高值24厘米。在这次防汛斗争中,哈市沿江筑成了全长达104.80公里的永久性长堤。
为纪念这次战胜洪水,修建了一座刻有“塔镇江天”字样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对战胜洪水的丰功伟绩永志不忘。由此向南即是闻名遐迩中央大街,北面隔江是风光秀丽的太阳岛。1966年起“文革岁月”时,它一度被改成为“反修大道”,直到1976年又恢复“中央大街”之名。
1986—1998骄傲
中央大街于1986年经由哈尔滨市政府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后,百年的老街建筑通过大规模的修复。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至6米,仍保持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罗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
1999—2006辉煌
中央大街如今已成为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公众文化街。
交通信息编辑本段
乘公交2、12、16、23、24、29、74、79、101、102、103、118、126、201路在“防洪纪念塔”站下,或者2、53、113、114、126路至“中央大街”站下,即到中央大街北段。
乘公交1、2、13、13路区间、15、20、116路至“道里十二道街”站下,即是中央大街南段。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